前往主要內容
工商時報LOGO

「紐約時報」的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8

國際

紐約時報:中國出口增勢猛 恐衝擊各國經濟

當前西方媒體聚焦於中國經濟低迷。然而紐約時報指出,中製貨品出口成長速度超出預期,外銷激增為中國經濟補血並創造就業,也恐衝擊從歐洲到南亞各國的就業與經濟。 紐時指若以美元計價,中國今年1、2月的出口同比增長7%,因中國產品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實際出口量與在全球市場所佔份額的增速可能更快。 從鋼鐵、汽車到消費性電子產品和太陽能板,中國廠家都在尋求更多海外買主下單。昔日拉動經濟增長的營建與公寓套房出問題,成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的禍首之一,世界對中國商品的需求此時正對中方胃口;他國則開始益發擔心中國復甦會損及部分他們自身利益,開始採取應對。 歐盟上週宣布準備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祭出進口關稅,稱找到中國政府非法補貼的「大量證據」。雖然關稅金額要到今夏才會定案,但適用於歐盟從今年3月7日起進口的所有電動汽車。 歐盟還一直考慮對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與太陽能板設定進口限制;印度則已於去年9月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徵收全面性關稅。 歐洲領袖們去年12月訪問北京期間就警告,中國正興建遠高於實際所需數量的工廠,以彌補房市危機的失血。 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UNIDO)資料顯示,中國生產全世界1/3的製造品,比美、德、日、韓加總還多。 中國已找出諸如「洗產地」等方式避開一些關稅。中製零組件湧入像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的量在攀升,商品在這些國家加工後被當成在地國生產而非中國製造,然後這些商品就變成加工地的製品銷往美歐,享受低關稅甚至免關稅。 中國出口的爆炸性成長從製成品貿易順差可見一斑,是二戰以來世界上最大順差,這些順差造就他國的逆差累及經濟成長。 外銷順差擴大不僅與出口增加有關,中國更已減少或停止從西方購買許多製成品,作為過去20年來一系列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措施的一環。 據紐約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專家塞瑟(Brad Setser)與魏蘭(Michael Weilandt)的計算,相對全球經濟而言,中國製造業產品現在的出超約是日本20世紀80年代最大出超的兩倍。 歐美與開發中國家的長期經濟關係,也因後者越來越愛購買更廉價的中國製品而面臨威脅。在拉美和非洲大部分地區,各國現在從中國購買的商品數量,比向鄰近工業化民主國家都多,而美、歐束手無策。 然而在中國這端,則擔憂他們認為的不公平保護主義浪潮興起。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近日在兩會期間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的研究指出,2023年全球實施約3000項貿易限制措施,遠高於2019年的1100項,當中大部分是針對中國,出現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趨勢。

國際

《美股》焦點股:3雞蛋股、1藥廠狂飆;紐約時報告微軟OpenAI侵權

【時報編譯柯婉琇綜合外電報導】焦點股: ●微軟周三股價小跌0.16%,報374.07美元。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向曼哈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生成式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及其最大金主微軟公司侵犯紐約時報的內容版權,在未經許可下使用該公司數百萬則文章來訓練聊天機械人提供資訊。紐約時報表示,該公司是第一家就版權問題狀告OpenAI和微軟的美國主要媒體機構。紐約時報並未尋求具體的損失金額,但估算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此外,紐約時報要求OpenAI與微軟銷毀內含該報社文章的聊天機器人模型與和訓練集。此前David Baldacci、Jonathan Franzen、John Grisham和Scott Turow等小說作家也已向法院控告微軟和OpenAI的AI平台侵犯版權。 ●比特幣礦商Bit Digital宣布挖礦業務擴大一倍,股價應聲飆漲18.6%,收在4.98美元。 ●Coherus BioSciences暴漲23.6%,收在2.70美元。美國食藥管理局批准其用於抗感染治療的藥物輸送設備。 ●First Wave BioPharma飆漲50%,收在5.52美元。該藥廠同意將出售旗下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但未透透買家是誰。 ●Cytokinetics股價飆漲82.6%,收在83.45美元,其實驗性心臟病藥物達成後期研究的主要目標,可望成為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此類藥品的競爭對手。

紐時告OpenAI、微軟侵權 媒體護地盤槓上科技業開第一槍

國際

紐時告OpenAI、微軟侵權 媒體護地盤槓上科技業開第一槍

紐約時報今天控告OpenAI及其金主微軟侵權,指控兩者擅自運用出版品訓練生成式人工智慧,形同「搭便車」。媒體為保護地盤不惜對簿公堂,與科技業的恩怨糾葛再添一筆。 紐時是首家因版權爭議將OpenAI與微軟(Microsoft)告上法院的美國大型新聞機構,在訴狀中指稱,兩者非法運用紐時「數以百萬篇」文章開發聊天機器人ChatGPT等人工智慧(AI)產品,分文未付便以相關內容回應尋找可信資訊的用戶,成為搶走媒體受眾的競爭對手。 呈交紐約南區聯邦地方法院的訴狀寫道:「紐約時報對新聞工作投入龐大資源,被告試圖搭便車。」 紐時向OpenAI與微軟求償,金額不詳,且要求兩家公司刪除包含紐時內容的聊天機器人模型與訓練資料。 華爾街日報報導,科技與媒體業者多年來爭奪網路金錢利益,這起官司開闢新戰線。新聞業翹楚及生成式人工智慧技術開拓者兵戎相見,結果將對媒體業的未來影響深遠。 過去10年,許多媒體業高層對科技公司分外眼紅。Google與臉書(Facebook)幫助出版業接觸受眾、增加網站流量,卻毫不留情爭取網路廣告收入,修改演算法就能控制新聞流量。出版業自認在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帶動的網路爆炸性成長中吃虧,不願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時再次被占便宜。 OpenAI與其他人工智慧開發商運用網路上可得的報導、詩詞、劇本等文本訓練聊天機器人,吸引源源不絕的資金。OpenAI最新融資估值逾800億美元,微軟承諾投資130億美元,並將OpenAI的技術引進自家搜尋引擎Bing。 ChatGPT問世掀起旋風一年多來,媒體業積極探討生成式人工智慧帶來的法律、財務與新聞工作影響。部分媒體和OpenAI達成內容授權協議,包括美聯社與擁有政治新聞機構Politico的德國報業集團斯普林格(Axel Springer),紐時則在談判未果後提告。 紐時訴狀提到,4月向微軟與OpenAI提出智慧財產權關切,探尋包含商業協議在內的「友好解決」可能性,但三方交涉不了了之。 紐時在訴狀中將ChatGPT等人工智慧系統描繪為新聞業潛在競爭者。 聊天機器人被問到時事或其他涉及新聞的話題時,能依紐時報導答覆用戶。紐時認為聊天機器人用戶一旦滿意解答,就不會造訪紐時網站,以致流量減少,繼而威脅廣告、授權與訂閱等收入。 紐時聲明表示,生成式人工智慧影響大眾與新聞業的力量不容忽視,但使用新聞素材如牽涉商業利益,應得到原始來源許可,因為「我們與同業憑藉高成本和可觀專業知識報導、編輯、事實查核,才產生這些獨立新聞與內容」。 訴狀舉出多件聊天機器人以與紐時文章幾乎雷同的內容答覆用戶的案例,包括引用紐時產品評鑑網站Wirecutter內容,卻沒有提供連結,剝奪Wirecutter依產品推薦賺取銷售佣金的機會。 紐時還點出人工智慧「幻覺」呈現的錯誤訊息,可能反過來損害紐時品牌形象。 訴狀舉例,附上紐時文章連結查詢「15種最有益心臟健康的食物」,微軟Bing Chat整理出包含適量飲用紅酒的清單。實際上,紐時「有益心臟健康的飲食方式」文章未列出15種食物清單,其中12種食物甚至沒有出現在文章中。 訴狀寫道,紐時與其他媒體如無法產製、保護獨立新聞工作,任何電腦或人工智慧都無法填補空缺。媒體收入若減少,為重要深度採訪投入時間與資源的記者也將減少,許多故事可能無人聞問,社會將因新聞工作減少而付出龐大代價。

紐約時報指控微軟、OpenAI涉嫌透過AI工具侵犯著作權

國際

紐約時報指控微軟、OpenAI涉嫌透過AI工具侵犯著作權

紐約時報報導,紐時週三(12月27日)在曼哈頓聯邦地方法院遞交訴狀、控告微軟(Microsoft)與OpenAI涉嫌侵犯著作權。報導指出,紐時是第一家就文章相關版權問題控告微軟、OpenAI的美國主要媒體機構。訴狀內容顯示,紐時在4月就已聯繫被告、就商業協議和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產品相關技術護欄進...詳全文(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

國際

《紐約時報》指控OpenAI和微軟侵犯著作權

《紐約時報》27日控告OpenAI和微軟侵犯著作權,指稱兩家公司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使用《紐時》數百萬篇文章來協助訓練人工智慧(AI)技術。 《紐時》向曼哈頓聯邦法院提交的訴狀指出,被告試圖「搭《紐時》龐大的新聞投資便車,在未經許可或付款的情況下,利用《紐時》的智慧財產權來製造替代產品」。 《紐時》稱其為第一個因著作權控告OpenAI和微軟的美國主要媒體機構。熱門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開發商OpenAI和微軟未能即時表示意見。 《紐時》並沒有尋求具體賠償金額,但表示OpenAI和微軟已經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希望兩家公司銷毀涵蓋其內容的聊天機器人模型和訓練集(Training set)。 OpenAI的母公司雖是非營利公司,但微軟已向OpenAI投資130億美元,並取得49%的股權。

想拓展更多觀點 紐約時報竟搞到灰頭土臉?

書房

想拓展更多觀點 紐約時報竟搞到灰頭土臉?

這說來簡單,其實要做出來很困難,而且就算是完全出於善意的安排,仍然有可能出錯。《紐約時報》的例子正是如此。長期以來,《紐約時報》一直自詡為多元性與獨立思考的堡壘,但在 2020 年 7 月 14 日,《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懷斯(Bari Weiss)憤然辭職。這位專欄作家向來言辭犀利,屬於中間派,某些議題的立場偏左,但也有些議題的立場偏右。 《紐約時報》是在三年前,從保守派的《華爾街日報》把懷斯挖角過來,希望能為《紐約時報》的專欄版面拓展更多觀點。當時,川普意外勝選(特別是大出東岸媒體精英的意外),而讓《紐約時報》高層覺得自己雖然在報導美國,但似乎與美國大眾顯得格格不入。這時請來一位中間偏右的專欄作家,可說是向讀者展示多元觀點的方式。這項做法完全出於善意,是由專欄版主編班奈特(James Bennet)和《紐約時報》的家族擁有者所提出。 然而,砂子掉到牡蠣裡,並不會產出珍珠。《紐約時報》的新聞團隊與專欄和社論團隊各自獨立,而許多新聞團隊的記者對於專欄版右傾的評論很不滿意。慢慢的,原本只是內部的怨言竟上了推特,許多記者公開抨擊專欄版的文章與作者。而三十多歲的懷斯是個新聞界名人,聰慧亮眼,言辭尖銳,本來就喜歡挑戰各種自由派的教條,此時也成了箭靶。 懷斯曾批評在川普就職典禮後的婦女遊行,曾指出 #MeToo 運動可能太過火而表達擔憂,也曾經描述非主流思想家已形成「知識份子的暗網」,並譴責在文化戰爭中典型的審查制度、微冒犯(microaggression)與安全空間。可以說,她的作品是兩邊都不討好。雖然懷斯是猶太裔,但酸民仍然給她貼上了納粹的標籤。 2020 年 6 月,《紐約時報》專欄版刊出一篇文章,文中呼籲川普出動軍隊,平息與 BLM 運動平行發生的劫掠與暴亂。這篇文章引發《紐約時報》員工反彈,逼得班奈特辭職下臺(正是那位聘用懷斯的主編)。連帶的,炮火也波及懷斯,而且日益猛烈,五星期後,懷斯辭職離開。她在辭職信中寫道:「我自己對於『非左觀點』的嘗試,招來不同意我觀點的同事對我不斷霸凌。」 「在《紐約時報》堅持原則,並不會為你贏得讚譽,只會在你的背後放上一個靶心,」懷斯解釋:「新聞界、或許特別是在《紐約時報》,已經出現了新的共識,認為真理並不是由所有人共同去尋找取得的過程,而是有少數人彷彿受到啟蒙而得知的正統信仰,並再由這些少數人把真理通知給其他所有人。」 在某個層面上,懷斯引發的這場爭論,似乎就是在這個秀品德(virtue signaling)、身分認同政治、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肆虐的時代,各自為自己認定的言論自由而奮戰。但我們認為還有更深的層面:認知的多元性,有賴於思考架構能夠得到怎樣的原始材料,而組織在此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這件事一點都不簡單。就連《紐約時報》的嘗試,也搞得灰頭土臉。這件事對企業組織來說已經很困難了,來到整個社會的層面,難度還會進一步提升。但在這個層面的影響才真正是最大。我們接著來談談社會的層面。

國際

紐約時報與谷歌簽1億美元合約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紐約時報》近日與谷歌簽下價值約1億美元的3年合約,讓谷歌在新產品Google News Showcase及其他谷歌平台使用《紐約時報》的新聞內容,也有助《紐約時報》提高網路流量,為平面媒體開闢新營收來源。 《紐約時報》在今年初已宣布將和谷歌擴大合作,新合約除了延續先前透過谷歌平台分享新聞的合作方式之外,還利用更多谷歌工具幫助行銷並測試更多線上廣告格式。 儘管《紐約時報》去年營收依舊成長11%至23.1億美元,但今年全球不景氣嚴重打擊廣告支出,讓平面媒體承受龐大壓力,此時能與谷歌簽約合作無疑是打了一劑強心針。

傳谷歌未來3年將付30億 買紐約時報新聞

國際

傳谷歌未來3年將付30億 買紐約時報新聞

「華爾街日報」8日報導,「紐約時報」未來3年將獲得谷歌約1億美元(新台幣30億元),作為廣泛交易的一部分,這項交易允許「紐約時報」新聞內容出現在谷歌部分平台上。 根據路透社,「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援引知情人士的話報導,這項交易包括「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加入新聞平台Google News Showcase。Google News Showcase付費給新聞業者,讓他們的新聞內容出現在Google News和谷歌(Google)其他部分平台上。 「紐約時報」2月曾宣布擴大與谷歌的協議,其中包括內容發布和訂閱。 紐時當時沒有透露有關交易的財務條款細節,並拒絕發表除先前聲明以外更多評論。 谷歌發言人說:「我們不會與合作夥伴分享商業協議的細節。」 在新聞業者正準備應對廣告市場放緩之際,這項交易為紐時帶來額外的收入動因。紐時去年公布營收為23.1億美元,年增11%。 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 Platforms去年告訴新聞業者不會續簽合約,以在臉書新聞標籤中展示新內容後,這項發展增添紐時營收,足以抵消上述的收入損失。「華爾街日報」當時報導,Meta向紐時支付略高於2000萬美元的年費。

返回頁首
LOADING

本網頁已閒置超過3分鐘。請點撃框外背景,或右側關閉按鈕(X),即可回到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