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不會事成 「走出去說出來」才對!

我能夠經常「心想事成」,不是我有什麼超能力,是因為當我碰到一個新朋友,我會把心中正想做的事情,或者我需要人家幫忙的事講出來。同時我會問對方,你在做些什麼?
這樣做,對方或許就有辦法來幫助我,這就是「走出去,說出來」的力量。當你走出去拓展人脈,把自己想做的事說出來,就能開發新的機會。
走出去:樂於分享,和人群互動
人與人的互動,是心想事成的一大關鍵,平時就要養成和其他人交流的習慣。不只是對於新朋友,而是對所有人際關係都如此。
尤其,當你有任何需求,或是工作、生活上遇到瓶頸與困擾,思緒一時被卡住,不得其解時,一定要「走出去」,透過各種機會與拜訪,積極和你的人脈網絡分享、請益。
說出來:積極提出需求,才能帶來回應
只有當需求被說出來以後,才可能帶來更多回應,進而解決問題。
所以,若你在規劃某個方案,不妨將心中的藍圖或初步想法與其他人談談,讓方案更趨完善,也可能因此獲得更廣泛的資源。當公司缺乏某類人才,也可以在碰到的人中間積極散佈需求,無論吃飯、打球,都不要放過。
公務如此,生活也一樣。比如病痛、腰痠,我都會用開放的心態說出來,或許就有人跳出來介紹一位名醫,藥到病除。
如果不敢說出來,問題可能會困擾你很久,甚至永遠找不到答案。相反地,若將需求說出來,不斷地講,不斷傳遞,解決需求的方案就可能浮現。
人脈要刻意經營,間接人脈也不可忽視
一件事情要成功,靠自己力量是不足的,有些事情你也不懂,需要別人的資源或經驗來幫助你。因此,人脈絕對是心想事成的關鍵。
但人脈不會自己來,需要刻意認真經營。首先是改變心態,認知到人脈的重要,以免你採取跟人脈經營背道而馳的行動,例如不想接觸陌生人,甚至連熟人都躲。
此外,別忽視間接人脈的力量。有些人一兩次說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答案,就失望退縮了,實在可惜。若是多傳遞幾次,旁邊的人聽到,即使他本身幫不上忙,但他可能會協助介紹另外一個人,一傳十,十傳百,說不定事情就成了。
因此,你甚至可以放出訊息,主動請人幫你介紹間接人脈。
廣結善緣,積極參與活動
對我而言,心想事成的真正定義,是心想之後,採取行動身體力行,經過一連串人與人的互動、碰撞,才讓事情圓滿達成。
一個重要關鍵,就是平時積極參與各項活動。比如客戶或廠商舉辦的研討會、展覽、餐會、球敘,或是小型團體的聚會、讀書會等。透過不同的管道和觸角,認識不同領域、專長的朋友,一旦我們有任何需求,就能找到專家請益,也能建立更多生活、工作上的連結。
自助、人助、天助
「心想事成」最主要的原動力還是在自己。一旦確立目標,自己必須用心搜尋相關資訊,努力聯繫一切可接觸的管道,設法促成。
只有自己將功夫做足了,率先去做、去想,旁人的助力、天賜的良機才會真正發揮綜效。所以,千萬別只動口,不動手。
樂於助人,可生無心插柳之效
當然我也鼓勵你,養成習慣主動關心,對別人的活動熱心參與,盡力解決他們的問題或幫忙介紹資源。樂於助人,有一天別人也可能幫助你。
更高的境界,不是想著要受人回報,才去幫忙,而是單純地關心與熱心。無心插柳柳成蔭,更讓人生充滿驚喜!
結論:走出去,說出來Go out. Speak out.
◆ 養成習慣,多走出去結交人脈,把自己想做的事說出來,就有機會促成。
◆ 別小看這份力量,因為人脈是一個網絡。走出去認識一個人,他不但自己可能幫助你,背後還可能有幾十個朋友,讓你獲得有效的人脈。
◆ 光是心想不會事成,要採取行動,Go out. Speak out.才會讓心中所想成真。這就是「心想事成」的背後秘密,很難嗎? 一點也不!

(本文摘自曾國棟、李知昂著《工作者每天精進1%的持續成長思維:自我修練、技能翻轉、掌握贏面的40個職場眉角》,商周文化提供)
延伸閱讀